丹凤朝阳
看哭了!湖北宜昌,男子骑着摩托去姑姑家,姑姑还以为他来看望自己,赶紧出去,没想到男子下了车却直接跪在了地上,然后就开始哭。
在农村一个普通院落里,32 岁的张军(化名)骑着摩托车刚到姑姑家,车还没撑稳,就 “咚” 地一声跪在水泥地上,哭声混着粗气砸在地上:“姑…… 我妈没了……”
这一幕被院角的监控拍了下来,镜头里,姑姑拄着拐杖从屋里扑出来,腿脚不利索却跑得急,一把拽住张军的胳膊:“娃你起来说!咋回事啊?”
姑爹也赶紧上前,两人合力把瘫在地上的张军扶起来,听他断断续续说母亲去世的消息时,姑姑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。
而千里之外,姑姑在外打工的儿子盯着手机监控,看着屏幕里跪地的表弟、抹泪的母亲,自己也红了眼,手指反复戳着屏幕想递纸巾,却只能干着急。
这不是张军一时冲动的举动,他和母亲感情极深,去年母亲住院时,是姑姑揣着攒了大半年的 5000 块钱赶去医院,还帮着守了好几天夜,说 “你上班别耽误,姑替你扛着”。
可张军去年春节因为加班没回家,连母亲最后几个月的样子,都是靠视频里看,这成了他心里解不开的疙瘩。
母亲走后,他第一时间想到要当面告诉姑姑,不是发微信,不是打电话,而是骑着摩托赶过去,用最郑重的方式,把这个消息告诉最亲的人。
这事传到网上,评论区吵成了两派:有人说 “看得鼻子酸,这才是对逝者的尊重,对亲情的在乎。”
也有人觉得 “都 2025 年了,下跪太封建,是陋习该淘汰。”
后来有人问张军,发个视频、打个电话也能说清的事,为啥非要骑摩托跑一趟,还特意跪下?
他攥着母亲生前的遗物闷声说:“我姑去年给我妈送钱时,兜里揣着的饼都凉透了;我妈走前还念叨,没跟我姑好好说声谢。我这一跪,是替我妈把谢递到,也让我自己心里能好受点。”
其实评论区吵来吵去,争的从来不是 “下跪” 这个动作该不该留,是快节奏的日子里,我们是不是渐渐丢了对亲情的 “郑重”,
发一条微信报丧很省事,转一笔钱吊唁很方便,可那些混着眼泪的愧疚、藏在心里的感激,只有当面捧着、跪着说出来,才够实在。
就像监控里,姑姑明明腿脚不利索,却非要冲过去扶他;表哥在千里之外,只能对着屏幕戳戳点点想递纸巾,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在意,比 “该不该跪” 重要多了。
姑姑后来总跟人说:“娃跪的不是我,是他没来得及跟妈补上的春节,是我跟他妈的姐妹情。”
说到底,亲情里哪有什么 “该淘汰的陋习”,只有 “想不想好好对待” 的心意。
那些看似 “老派” 的仪式,不过是把 “我在乎你” 这几个字,用最沉的方式捧到对方面前。
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