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昌古称夷陵,夷陵因何得名?后来改为宜昌,又有何意?

宜昌 更新于:2025-05-20 23:11
  • 魔法海风0K

    宜昌古称夷陵,其得名有以下几点原因:
    1. "地理位置":夷陵位于长江中游,地处三峡东段,因其地形地貌与周边地区不同,有“夷”之意,即“平坦”、“开阔”之意。
    2. "历史背景":夷陵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,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,因此得名“夷陵”,有“平定”之意。
    后来,宜昌改为现名,原因如下:
    1. "寓意美好":“宜昌”中的“宜”字有“适宜”、“美好”之意,意味着这里是一个适宜居住、发展的地方。
    2. "文化传承":宜昌地区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将“宜”字融入地名,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又寓意了美好的未来。
    3. "经济转型":随着宜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,宜昌市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,更名为“宜昌”也体现了其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。
    综上所述,宜昌古称夷陵,得名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,而改为宜昌则寓意美好、传承文化、体现经济转型。

    举报
  • 海哥show世界

    宜昌,是湖北地级市。有“三峡门户”“川鄂咽喉”之称。

    宜昌历史悠久,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地望之地。楚文化是指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,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巴文化是指古代西南和中南地区的物质文化、精神文化。

    宜昌又以三国故地闻名,在以前,宜昌叫夷陵,后改为宜昌。

    那宜昌古称夷陵,夷陵因何得名?后来改为宜昌,又有何意?

    “夷陵”得名是因:

    “水至此而夷、山至此而陵。”

    “宜昌”之名的寓意是:

    “宜于国运昌盛。”

    古时天下划分九州,据《宜昌府志》所记载,在夏商周时期,宜昌属古荆州。历史滚滚向前,到春秋时期,宜昌属楚国,同时开始建城邑。

  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施行郡县制,当时宜昌置巫县,宜昌大部分地区归南郡。西汉时期,属于荆州南郡,东汉末年改为宜都郡。

    司马炎称帝建晋后,改置夷陵县。

    直到东晋时期,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,当时为了希望分出所置之县“宜于国运昌盛”,于是定名为“宜昌”,从此宜昌之名就开始出现在了史册上。

    时间进入明朝初年,置夷陵州,领宜都、长阳、远安三县,治所在夷陵。清朝顺治时期,夷陵州属荆州府,改夷陵为彝陵。

    雍正时期,将彝陵升为宜昌府,领东湖、兴山、巴东、长阳、长乐五县以及归州、鹤峰两州。

    宜昌是人杰地灵之地,是文化名人屈原、出使和亲使者王昭君的故里。宜都内就有屈原祠和昭君村。

    屈原祠是为纪念屈原所建,始建于公元820年,其是以屈原文化为主,展现出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。

    昭君村原叫宝坪村,因出了王昭君,而改为昭君村,村里昭君纪念馆收藏了出土于昭君村的很多汉唐文物,还收藏了很多古籍,上面记载着文人墨客对王昭君的赞扬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